长安娱乐-钱取不出来,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已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强调将德育置于素质教育之首,同时大力推进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并充分利用与整合各德育资源。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获得通过,该文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在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特别提出了对生命教育的重视。此外,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充分展现了对生命教育的突出和重视,不仅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珍爱生命”,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指出“感受生命的可贵”,并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等内容。2016年,权威发布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在“自主发展”方面的“健康生活”素养中纳入了“珍爱生命”这一基本素养,重点在于“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等基本内容。可见,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已获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认同。随着“核心素养”的发布与实施,为生命教育的广泛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对“生命教育”与“思想品德”的研究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这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在各类媒体中,青少年生命的消逝几乎每日可见。这些过早凋零的生命,或因天灾,或因校园欺凌,或因自杀,甚至他杀,等等。他们的生命之花尚未绽放便已枯萎。除此之外,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以及对他人和异类生命的轻视和摧残也令人痛心。面对这些问题,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尽管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对生命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深化,已逐步从理论层面的教学转向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如生命教育主题班会、大讲堂等实践活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然而,这些创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小。
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显性的德育课程,有责任引导青少年全面、系统、科学地看待生命,培养他们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以及努力创造美好人生的观念。强化生命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理论意义:本研究在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同时整合了国内生命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基于我国实际情况的生命教育理论体系,同时也深化和完善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原则和方法。此外,本研究还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
实践意义:尽管生命教育的研究数量众多,但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切入点的生命教育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活动的结构、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等,创造性地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有效探索生命教育的实施效果。通过了解小学生生命发展的现状以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现状,我们能够总结经验并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解决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推动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生命教育,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进行了解读,从各个方面揭示了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然而,总体而言,他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达成了一个共识,即生命教育是关注生命的教育,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和探索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强调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概括地说,生命教育是关注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是在个体自然生命与生理生命的基础上,遵循生命的原则和规律,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本文所探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应当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内涵。它是在学科教学中,通过教化认知、尊重、热爱、感恩、分享生命等重要德育内容,实现生命价值创造与提升的重要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它对人这一复杂个体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探究,涵盖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由于其特性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高度契合,因此将二者相结合,既能丰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也能使生命教育得到更有效的实施。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目标,是借助情境和案例教学等科学的教学方法,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展现完整的生命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内化,提升他们与自然、家庭、社会、他人的和谐相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们在探问与思考生命的过程中,将懂得善待生命、敬畏生命、守护生命,进而感受生命的真谛,活出生命的精彩。
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其内容在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对于显性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完善和深化;而对于隐含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则需要教师充分挖掘,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作为其生命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本质及核心,主张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这一理念强调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通过生活实践来传授知识,使教育更具实用性和生活性。
第二个,“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范围论,主张将教育从学校的围墙中解放出来,让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能更加紧密地结合。这一理念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以促进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
第三个,“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一理念强调实践性和体验性,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和掌握知识,使教育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
生活教育理论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关注的是每一个生命体的发展。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许多方面不谋而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阐明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教育是指贴近实践生活,与实际生活所需要的终身教育,强调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不开的。
生命教育的开展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经验中掌握生命相关知识。同时,生命教育还有助于生命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和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哲学思考由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典型代表。儒家思想强调爱护身体和珍惜生命,认为孝道是尊重生命的体现,保护自己生命是尽孝道。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注重人的内在发展需要和生命的自然成长,《中庸》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道家在对待生命问题上主张“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即追求自然、人类、天地、宇宙的精神合而为一。老子之“道”呼吁人们重视生命并超越生命,最终体验生命的快乐。佛家在融合儒家和道家关于生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的自然生命依存于“心”,即“佛性”,引导人们用心体会生命,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放下外在的条条框框,用心去体会生命,顿悟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许多生命哲学的思考,这为当前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在开展生命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思想精华,真正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实现生命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辩证地指出生命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主张生命放在他物、社会的整体关系中进行综合思考,提倡用乐观态度对待生命,将个人奉献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来实现无限的生命价值。
1.获取所调查学校学生的生命发展现状,了解所调查学校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相关看法,分析所调查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
2.通过调查反思与文献研究,提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价值的认识。
3.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案例研究,形成有效生命教育实施策略。
以调查问卷方式对所调查学校学生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现状,重点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为课题深入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通过文献研究和一线教学经验分析,论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提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价值的认识。
(1)课题准备阶段: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准备调研学校的相关资料,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积极申报立项。
(2)方案研制阶段:梳理分析各类数据、报告、案例等资料,制定方案,撰写研究综述,邀请专家完善项目研究方案。
(3)深入研究阶段:同步启动子课题研究,通过文献研读、调查问卷等方式,积极开展内涵研究;通过文献比较、经验总结、教学展示、观摩研讨、课例评析等,进行路径研究
(4)中期检查阶段:通过经验总结、行动研究、课例研究,递交中期汇报,撰写学术论文。
(5)课题结项阶段:对课题研究中教师所撰写的优秀论文及优秀案例进行汇编。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结题汇报,迎接专家审核评估。
(1)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对有关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书籍、研究教材的相关专著以及硕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查阅,并按形成的大纲组织起来成为完整的研究资料,最后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明确的观点,为研究本课题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和理论基础。
(2)归纳法:搜集生命教育主题教学的丰富教学案例,对生命教育一手资源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从中筛选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生命教育主题教学研究有参考作用的相关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扎实的一手资源支撑。
(3)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教师发放问卷,进行个别访谈,调查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际情况,获得最新的真实资料,以便于对本论题的观点予以实证分析。
在课题开题之初,我们就明确了每位成员的具体分工,以便大家能够共同参与研究,发挥各自的优势。
我们制定《课题研究活动方案》,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整体规划;举办开题会议,邀请专家给予专业指导,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组织了由课题核心成员组成的理论学习小组。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了刘慧、朱小蔓的《生命德育论》、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肖川的《生命教育˙朝向幸福的努力》《生命教育引论》、叶澜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金钊的《思政创新课: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等相关论著。同时,我们还查阅了国内外关于生命教育和德育教材的专著、硕博论文、期刊等资料,梳理了生命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理论基础,并进行了认真地分析。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提高了大家的理论素养,也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课题的最新研究动向,我们还通过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了相关文献,学习了最新的课题研究动态。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我们完成了文献综述,并在组内进行了分享与研讨。
1.开展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厘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师生读写结合方面的状况,课题组根据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实际,分别设计了《小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见附录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实施现状调查问卷》(见附录2)以及《小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见附录3),并进行了个别教师访谈(访谈提纲见附录4),开展调查研究并进行调研分析,摸清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命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为确保课题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调查,摸清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命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师调查中关于“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应由哪些学科教师承担”的问题,“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是被选频率最高的两个选项。这显示了多数教师尚未意识到自身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角色。此外,多数德法教师并非专业出身,而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可能因缺乏生命教育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学训练,导致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未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潜在的生命教育资源。除了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对生命教育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够外,教师对自身生活满意度的降低以及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也影响了教师的生命质量。
其次,关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师生关系是一种微妙的社会关系,主张师生平等也是现代教育理念之一。然而,现实中有些师生关系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导致部分教师的生命教育方式无法令人满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部分教师仍采用说教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生命化的教育情怀。单纯、枯燥地讲授生命知识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也就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经过调查发现,学生们在生命认知方面,虽然普遍认为健康和安全是最重要的,但在综合数据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性别认同的概念并不高,低年级的学生对生命的不可重复性的认识也并不深刻。在生命情感与态度方面,有少数学生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未能展现出应有的同情与友善。另外,大多数学生的快乐主要来源于学习进步和成绩优异,而忽略了情感层面的价值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对生命教育中的挫折教育、逆境教育和死亡教育的认识存在显著的不足。尽管这三种类型的教育对于教师来说可能是熟悉的,甚至在道德与法治课本中也有相关的内容,但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可能忽略了这些在生命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这种状况提示我们,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挫折教育、逆境教育和死亡教育,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生命。
首先,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也是小学生了解生命教育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上关于中小学生忽视生命价值的悲剧事件仍在大量传播,暴露出生命教育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中的缺失。人们往往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看待这些事件,而忽略了生命教育作为探讨生命存在价值的道德观教育的重要性。
另外,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也是生命教育缺失的表现与后果。部分家长和教师没有给孩子灌输尊重生命、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的理念。这些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生命教育的孩子,其人格是不完善的,并缺乏足够的同情心。
当被问及“您所在的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时,多数教师未提及与社区合作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这表明社会力量较少参与到学生生命教育中。尽管少数教师表示曾想过与社区合作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导致活动无法得以实施。
社会资源缺乏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在参与生命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消极应对,是生命教育实践的部分缺失,最终无法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多维一体的教育合力。
首先,由于生命教育知识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其教授与实施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德法课教师的生命教育理论掌握程度、知识结构完善度、人生态度及行为、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等,都会影响其教学质量及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和认识。然而,部分德法教师只具备本学科专业知识,未接受过生命教育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和学习,因此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可能无法满足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
其次,德法教师在生命教育内容的理解上可能不全面,导致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缺乏对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深入挖掘和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掘和讲解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但部分教师主要教授教材中显性的生命教育内容,未涉及全面、形象、贴近生活的知识,导致学生接触到的是抽象而空泛的理论知识而非实际的教育。生命教育不应只是表面的理论知识传授,而应将所有本学科理论知识提升到生命、生存、生活的高度进行讲解。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采用记忆背诵的方式储备知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怀疑意识,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人文性和理解性较强的生命教育知识的深入掌握。部分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他们的生命教育意识相对薄弱。
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小学生获取生命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内容的缺失都存在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对生命教育有系统性的认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得到了改进,增加了更多类型的生命教育内容,但仍然不够充分,如死亡教育知识的内容。
死亡教育知识的不完善,一方面是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并未对教材中的死亡教育知识作出明确要求与建议,另一方面是受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与民间风俗的影响,人们比较避讳谈论死亡的话题,导致道德与法治课中死亡教育知识的涉及不够充分。
因此,在教材中增添死亡教育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教材内容上的不合理,也导致了学生不能对生命教育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里,当人们提及“生命”一词,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个活着的个体,然而却鲜少深入探究生命的构成与特性。因此,人们对生命概念的普遍认识还有待提高。
此外,在我国,制定课程目标这一工作主要由一小部分专业人才负责,包括心理学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等。然而,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与教师意见来制定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另外,道德与法治课及整个生命教育的师资、教材和相关资源不足,政府投入不够,导致生命教育在社会基础上的薄弱。
德法教师提升生命教育素养的关键在于渗透生命关怀教育思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强调,教育不仅是传递理论知识,更要关注人的内在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德法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应注重营造温馨、人性化的教育环境,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到爱与关怀,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与活力。
为了更好地实施生命关怀教育,德法教师需要加强生命情感教育。通过理解、尊重和宽容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关爱每位学生,包容他们的不足,化解不良情绪,善于鼓舞和激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尊重和宽容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培养生命情感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提升德法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理解、尊重、宽容中学习与成长。这不仅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道德与法治课中实现个体基本生存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式。
现在部编版教材作为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的教材版本,从客观角度而言,教材内容要适应全国各个地区儿童,要有针对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基于教材要适用于全国地区儿童的现状,使得教材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与本地区儿童实际生活不符。因此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教材与本班儿童实际生活有效衔接,依据本班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有选择地将教材“班本化”。如四年级下册第七课《我们的衣食之源》,教材呈现了大米的完整种植过程,这一素材的呈现对于北方的儿童可能会有陌生感。教师在讲解时可以借助北方种植小麦、玉米的过程,让儿童明白粮食的由来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不浪费的道理,同样能
够实现教学目标。结合儿童生命经历的素材,更贴近儿童成长,他们才会更容易明白和易于接受。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栏目设置丰富多彩,贴近儿童生命兴趣需要,满足儿童多种使用需求。如文本分析中所涉及到的“交流园”“美文欣赏”“故事屋”“活动园”“阅读角”等,都像是发出的一个个邀请想要引导儿童能够主动参与活动,教师在使用文本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包括教材内的文字、插图、留白、栏目、小主持人提问等,不偏重某个板块,也不忽视某个部分,将各种资源有机结合,按照教材不同的主题和目标要求运用资源。如教材中多处“阅读角”不仅含有故事,还纳入了简短的诗歌或名言警句。教材中每种资源的价值都不是固定的,既要使用这些资源作为辅助,又要懂得运用不同方法充分发掘教材的深度价值。
生命教育强调知行合一,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种理念旨在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让儿童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身心灵全面发展,即个体的身体、心理、精神三个方面均衡完整发展,实现个体的自然实体生命、社会人文性关系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多维发展。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栏目活动中,这种特质得到了彰显。这些活动既关注儿童认知,也注重对其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活动园”栏目不仅包括班级内的场景活动,还涵盖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通过亲自动手,让儿童体会学习的快乐。此外,“交流园”栏目主要交流经验、观点和探讨的活动,通过与同伴间的交谈、分享、实践,儿童可以获得学习能力和经验。阅读活动对儿童的情感体验和生命品质的良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阅读角”“故事屋”“美文欣赏”等栏目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包括同龄人的作品、寓言、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以及哲理性文章。这些文本可以引起儿童情感共鸣,扩展延伸教学活动。此外,“小贴士”“知识窗”“相关链接”等栏目属于信息资料补充模块,能够协助儿童学习。例如,“小贴士”侧重于活动方法和活动安全性的提示,“知识窗”显示常识性资料,“相关链接”介绍与本课有关的事实材料。
生命哲学关注人的内心情感和生命价值。教材栏目中的静态活动和动态活动、理论性经验和实践性经验、资料拓展类栏目和真实需要和生活经验等相互结合,逐步引导儿童探索道德、生活、学习的内涵。这些丰富多彩的栏目使得教材成为更有层次和深度的学本。
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成功实施,主要取决于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接受程度。只有当学生真正参与到有关生命教育的活动中,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的转变,激发学生对获取知识的渴望,以及对生命教育的热情。
集体活动具有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活动作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契机。例如,组织学生到医院做义工,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感受生活,深刻理解生命是美丽而脆弱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失去就无法挽回。任何一种不负责任的自我伤害的想法和行为,都是对生命的亵渎。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此外,通过体验残疾人的不便,可以引导学生以感恩之心善待自己健全的身体;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与自豪;通过种植花草树木与喂养动物,可以体验生命的神奇与绚烂多彩;在集体活动中的互帮互助,可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切与美好。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生命教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对生命的感受。例如,拜访敬老院、参观历史博物馆、工厂、监狱、文物古迹等,可以使学生对社会有更多更深刻的体验与感受,让学认识到生命的丰富与多彩;组织春秋季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领略大好河山,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参加义务劳动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奉献的快乐与满足;参与扫墓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伟大先烈的爱国情怀;组织绿色环保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总之,德法教师应充分挖掘集体活动中所隐含的生命教育素材,培养学生合作、拼搏、进取、奉献的精神,在不断提高生命认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学校作为专职教育机构,应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并发挥主阵地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社会则可以为生命教育提供宣传平台和活动支持。只有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取得生命教育的最佳效果。
学校方面,应该将生命教育贯穿到各个学科中,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等。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家庭方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家长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积极引导和支持孩子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
社会方面,应该加强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媒体和网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报道正面新闻、宣传生命教育理念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此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
总之,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使学生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尊重生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总结了许多经验并撰写了相关论文、教学设计及案例,并进行相关课堂展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如下:
刘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发表于《民族文汇》202211
刘莹《如何构建生命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思考》发表于《学生之友》202211
冯靓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整合及实践探究》发表于《新智慧》202304
刘莹《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开展学生生命教育》发表于《小作家报》20230925
刘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实践研究》发表于《快乐学习报》20231002
刘莹《陶行知“生命观”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获苏州市教育学会2022年教育论文评选三等奖 202212
汤聚梅《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初探》获2022年全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特等奖202303
冯靓琰2023年10月开设新疆霍尔果斯市道德与法治展示课《生命最宝贵》(教案见附录5)获广泛好评。
汤聚梅 2021年12月《我有一个梦想》在园区2021年小学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比中获得高年级组一等奖。
刘莹 2021年10月开设“有效教学研究”区级基地课程道法展示课《家庭的记忆》获广泛好评。
课题组成员刘莹、冯靓琰、汤聚梅多次参加市区级德法课展示、区级德法课评比,取得优异成绩。冯靓琰、刘莹、汤聚梅、蒋弈晨等作为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骨干,多次参与协助其他老师进行磨课,取得不错成绩。
(1)我们已开始着手探索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效性方案,并已付诸实践。
(2)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我们成功地提升了教师们对道德与法治以及生命教育的认识水平,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学观念和教材观念,同时,也有效地加强了德法教研团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
(3)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与参与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
大家好!非常感谢你们能积极参与本次调查活动,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回答问题,在你想选的答案上画√即可。同学们放心作答,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哦。非常感谢!
1.如果你是男孩,你是否愿意做男孩;如果你是女孩,你是否愿意做女孩? ( )
2.有些小说、电影中的人物能够死而复生,你相信人真的能死而复生吗?( )
4.你是否喜欢“蚂蚁搬家”、“鸽子觅食”、“小鱼戏水”、“小树长出绿芽”等景象?( )
5.如果你看到非洲饥荒饿死成千上万儿童,艾滋病夺走人的生命,战争伤及无辜平民,人被害等灾难报道时,你的反应会是怎样的?(多选) ( )
A.悲伤 B.想有些帮助他们的行动 C.为亡者默哀为伤者祈祷 D.大骂造成天灾人祸的祸端
A.考出好成绩 B.被老师和家长喜欢 C.实现愿望 D.学习进步 E.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A.家庭破碎 B.亲人去世 C.长相不佳 D.功课不好 E.被人嘲笑 F.心事无人理解 G.被误会无法辩解 H.朋友绝交 I.宠物死掉 K.社会太乱 L.其他
A.绿灯亮了再过马路 B.车辆少,就小心地穿过马路 C.旁边有人过就跟着过 D.赶紧过马路
11.某学生遭两名同学的殴打、敲诈,因为害怕他们报复,她隐瞒了实情。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 )
A.记住其特征,以便报告有关部门 B.通过老师和家长解决问题 C.寻找机会逃跑 D.听从、服从对方 E.隐瞒实情,忍气吞声 F.坚决反抗,以命相拼 G.寻求机会报复他们
大家好!非常感谢你们能积极参与本次调查活动,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回答问题,在你想选的答案上画√即可。同学们放心作答,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哦。非常感谢!
6.你认为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是否贴近你的实际生活?( )
7.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活动版块的使用情况( )
8.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对生命教育内容的处理除了讲授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与本次调查活动,请您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回答问题,在你想选的答案上画√即可。请老师们放心作答,答案没有好坏之分哦。再次感谢!
A.学科教学 B.专题教育 C.研究性学习 D.社会实践 E.社团活动 F.团队活动
A.语数外教师 B.品德与生活教师 C.信息与技术教师 D.健康教育教师 E.心理辅导教师
A.现在工作量已经很大,没有多余精力顾及 B.专业背景不够,担心无法胜任 C.缺乏相关资料资源 D.没有什么困难
1. 对于现在使用的部编版教材,您有哪些感受和体验呢?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谈谈您的看法。
3. 对于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结构及具体内容,您认为有变化吗?是什么呢?
本课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生命最宝贵》是本单元的基础和起点,旨在让学生体会生命来之不易,逐步认识到保护生命不仅要靠父母还要靠自己,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本课由“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爱护身体珍惜生命“两个话题组成。 第一个话题“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入手,让学生体会母亲孕育自己的艰辛,了解父母养育、呵护自己付出的心血,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第二个话题“爱护身体珍惜生命”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通过哪些行为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想象身体受伤后面对的不便与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想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同时又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常常精力充沛,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但生活经验不足,又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比较容易“闯祸”,甚至伤害身体,危及生命。另外,三年级的孩子个性差异大,情绪不稳定,自控力不强,因此让
2.如果我们遇到巨大伤害,甚至失去生命,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让我们来听一听一位失去孩子的妈妈的心声!(图片)
教师适时引导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相关知识,视频引入。师总结:吃也有讲究,均衡饮食要健康(板书)!
衣食行等各方面保护自己身体的好方法,还懂得关注心理健康。(板书:我知道)
要交作业,怎么做?请将课前完成的导学单纸上交。(疫情期间,不能交叉接触,又要保持距离,怎么交呢?)
安安的难题:最近疫情得到控制了,好朋友红红邀请我参加生日宴会,我是去还是不去呢?